職場團契聚會【創業失敗後 我學會的 六堂避險課】姚長安弟兄

本由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兼任講師,同時也是企業顧問姚長安弟兄專題分享,他擁有首次創業成功、公司獲數千萬投資且年營收破億元的經歷。
然而,他也曾經歷慘痛的失敗,直接損失超過新臺幣五百萬元,間接損失超過一千萬元,並犧牲了無價的健康。面對超過一千五百萬元的巨大失敗代價,講者透過深刻反省失敗主因,歸納出「創業避險的六堂課」,這些啟發與方法幫助他在短時間內從破產走向富足。
六堂課的核心包括:謙卑、了解自己、先準備好再創業、多多試煉就會成功、信用就是錢,以及不用產品也能創業成功。
一、 謙卑
謙卑是創業過程中最重要且長久站立的基石。講者以自身經驗為例,曾在成功時變得驕傲,最終跌倒。他體會到失敗是學習與被塑造的契機。
驕傲使人低估風險,導致決策失誤。講者坦言自己曾「不知不覺成為自大且低估創業的人」。根據倫敦商學院 2015年的全球調查,台灣雖創業意願高(第 19名),但創業能力卻排名倒數第一。這反映出我們雖渴望成功,卻缺乏足夠的準備與謙卑。許多初創者的願景常遠超出執行能力(超過九成五的學生提案皆如此),且天真地相信未來有時間彌補知識缺口。這種脫離現實的自信,正是驕傲的表現。
正如《雅各書》所說:「但祂賜更多的恩典,所以經上說:『神阻擋驕傲的人,賜恩給謙卑的人。』」 —(雅各書 4:6)唯有謙卑順服神,承認自己的有限,才能因恩典站立。
二、 了解自己
認識自己是人生中最重要的功課。人生最重要的不是努力成為你想成為的人,而是誠實地發現並最終成為你「被造」適合成為的人。這是一種靈性操練,能幫助生命在合宜的軌道上被神使用。盲目模仿榜樣(如大谷翔平)有時會成為我們的「天花板」,真正的成長是學習原則,回到自己的生命藍圖。
創業失敗後,講者透過「自我分析」,將現有能力(如計畫書、募資、行銷等)與他人需求及個人理想列出,確立了「平衡與選擇」的原則。他避免投入超過能力極限的努力,以預留時間親近神、照顧家人。他選擇項目的三個標準是:
1. 不需要投入全部身心能力的項目。
2. 符合個性、不容易感到無聊的工作。
3. 含金量高、能長期發展的方向。
他最終發現「顧問」角色最符合這些原則。《彼得前書》提醒我們:「各人要照所得的恩賜彼此服事,做神百般恩賜的好管家。」 (彼前4:10),告誡我們不要做超出恩賜範圍的事,否則容易疲憊並偏離神的旨意。
三、 先預備好再創業
創業最關鍵的一步是確認成功的機率,不打沒有把握的仗。真正的聰明創業者懂得「先勝而後求戰」。策略的關鍵不在於預測未來,而在於掌握「不會改變的事物」,如亞馬遜創辦人貝佐斯指出,人們永遠希望價格低廉、交貨迅速、服務可靠。
華人企業家李嘉誠以「零風險創業」聞名,他總是事先算清成本、利潤,確定必定能賺錢才行動。路易莎咖啡創辦人黃銘賢在創業前,先後在咖啡店實習並到原物料公司上班,逐步了解產業鏈,蓄積能量。
正如《路加福音》所提醒:
「你們哪一個要蓋一座樓,不先坐下算計花費,能蓋成不能呢?」 —(路加福音 14:28)
在行動之前,必須有充分的計算與預備,這是成功的根基。
四、 多多試煉就會成功
多多試驗、驗證假說,是精實創業的核心原則。創業不是憑空而來,而是透過不斷嘗試、修正,逐步找到可行方向。精實創業的精神是「先驗證假說,才迭代產品」,應以最小代價測試市場反應。
實踐上,可建立簡單的假網頁測試點擊購買,以檢驗市場需求。講者曾以「零成本」試驗:在 VIP 客戶群組中貼出批發價牛排廣告,結果無人回應,即時確認方向錯誤,避免了高風險投資。成功的關鍵不在於一蹴可幾,而在於持續的學習與微調。
《雅各書》鼓勵我們:「我的弟兄們,你們落在百般試煉中,都要以為大喜樂;因為知道你們的信心經過試驗,就生忍耐。」 —(雅各書 1:2–3)
以「試煉」的心態看待每一次小測試,便能在低風險中持續成長。
五、 信用就是錢
金錢的本質是「信用」。真正支撐經濟運作的是人與人之間的信任。有信用的人自然能創造財富。建立信用有三個步驟:
1. 專業: 專注於志業,持續提升門檻,成為值得信賴的人。
2. 市場: 選擇有價值、清晰定位且有受眾需求的市場。
3. 成果: 用實際成果證明能解決問題,客戶的信任會轉化為口碑。
當你能在明確客群中提供價值,金錢將不再是問題。財富是從建立信任與持續貢獻中流動出來的。
正如《箴言》所教導:「美名勝過大財;恩寵強如金銀。」 —(箴言 22:1)美名(信用與誠信)比財富更有價值。建立信用也是屬靈的操練。
六、 不用產品也能創業成功
創業成功的關鍵在於行銷,而不是產品本身。行銷是一種溝通與價值傳遞的能力。有些商業模式甚至在沒有實體產品的情況下就能獲利,例如房地產仲介、代銷及金融衍生性商品。這些案例顯示,掌握行銷與資源整合能力,遠比擁有產品本身更能創造價值。
因此,經營自媒體成為現代創業的必修課。透過 YouTube、Podcast、部落格,個人能直接與世界對話,建立信任與影響力。這使得「一人創業」成為可能。若能靠專業與熱情創造年收入三百萬元、生活輕鬆的事業,等同於經營一家市值六千萬元的公司。與其在不喜歡的事上失敗,不如嘗試自己熱愛的事。
這六堂避險課是講者從創業失敗(損失超過新臺幣一千五百萬元)中反思所得的教訓。他藉由應用這些原則,在短時間內從破產走向富足。演講鼓勵聽眾用最小的代價去嘗試與驗證,並善用神所賜的恩賜去經營並致富。成功的基礎是:「喜歡才能做得久,做久才能做得好」。
(文:岳峰;攝影:于淵、劉婕)